聯系我們contact us
山東金潤達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聯系人:孫經理
電 話:18553696777
地 址:壽光市稻田鎮長江路以南,利豐路以西
網 址:www.mohooo.com
透水混凝土
產品介紹
技術的內容及優點:
透水水泥混凝土是指空隙率為15~25%的混凝土,也稱作無砂混凝土。隨著人類對改善生態環境、保護家園越來越重視,透水水泥混凝土也正在獲得越來越多的應用。透水水泥混凝土特別適合用于城市公園、居民小區、工業園區、體育場、學校、醫院、停車場等等的地面和路面。因為,采用透水水泥混凝土具有下列優點:
1)增加城市可透水、透氣面積,加強地表與空氣的熱量和水分交換,調節城市氣候,降低地表溫度,有利于緩解城市“熱島現象”,改善地面植物的生長條件和調整生態平衡。
2)充分利用雨雪降水,增大地表相對濕度,補充城區日益枯竭的地下水資源,發揮透水性路基的“蓄水池”功能。
3)能夠減輕降雨季節道路排水系統的負擔,明顯降低暴雨對城市水體的污染。
4)吸收車輛行駛時產生的噪音,創造安靜舒適的生活和交通環境,雨天防止路面積水和夜間反光。
5)具有良好的**性和防滑性,有效地防止行人和車輛打滑,改善車輛行駛及行人的舒適性與**性。
應達到的產品技術指標和參數
透水性能
一般在120~320升/㎡/min(2~5.3mm/s)范圍,超過700升/㎡/min(12mm/s)。
新拌性能
坍落度:較低,一般在20~50mm。
工作性:損失較快,通常需要緩凝。
表觀容重:強度與空隙率密切相關,一般以單位體積重量(表觀容重)控制新拌透水混凝土的質量。
硬化性能
抗壓強度:3.5~28MPa
抗折強度:1~3.5MPa
表觀容重:1600~2000 kg/m3
干縮:約0.002,是普通混凝土的一半,50%~80%干縮發生在10天內
耐久性
抗凍性:水泥漿依靠引氣,整體抗凍性依靠快速排水。快速凍融試驗(ASTM C666)不適用。
**性:相對薄弱,不宜進行機械鏟雪操作。
其它耐久性:如抗硫酸鹽、抗化學腐蝕等,與普通混凝土相似,采用礦物摻合料。
政策實施
1.習總書記做出重要指示。在2013年12月12日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講到:“為什么這么多城市缺水?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水泥地太多,把能夠涵養水源的林地、草地、湖泊、濕地給占用了,切斷了自然的水循環,雨水來了,只能當做污水排走,地下水越抽越少。解決城市缺水問題,必須順應自然。比如,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統時要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優先考慮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
2.住建部出臺《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以北京建筑大學為主編單位,經過進2年的調研、起草,2014年10月,住建部印發《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試行),這意味著今后我國城鎮排水防澇系統的建設將不再以“修大管子”為主,把雨水從包袱變成解渴財富,建設理念將發生轉變。
3.財政部出臺<關于開展中央財政支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財建[2014]838號)。2014年12月31日,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決定開展中央財政支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原文如下:“一、中央財政對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給予專項資金補助,一定三年,具體補助數額按城市規模分檔確定,直轄市每年6億元,省會城市每年5億元,其他城市每年4億元。對采用PPP模式達到一定比例的,將按上述補助基數獎勵10%。
4、各地財政、住房城鄉建設、水利部門應高度重視此項工作,積極謀劃,組織有關城市做好實施方案編制工作,研究制定配套政策。
以上是《通知》全文。目前共有包括濟南在內的34個城市進行了申報,預計4月份初選9個城市參加答辯,選取6至7個城市作為試點,中央財政給予資金支持。
透水混凝土應用于城市生態道路鋪裝
透水混凝土是一種能減輕環境負擔、與自然環境協調共生,能為人類構造舒適生活環境的功能材料,既具有透氣性、保水性、通氣性,容重小并保留混凝土強度高的特點,同時又能滿足路用及鋪地強度和耐久性要求的地面鋪裝 。
透水混凝土能使雨水迅速滲入地下,補充地下水,保持土壤濕度,維護地下水和土壤的生態平衡,改善城市生態條件;又能避免因過度開采地下水而引起的地陷和房屋地基下沉等工程地質災害。檢測表明,當透水性混凝土地坪空隙率達15%-25%時,其透水速度達到31.18-51.96升/米/小,排水率極高。經測算,5000萬平方米透水地坪,按年降雨量600毫米計算,可蓄水3000萬立方米,相當于一個中型水庫容量。
目前,我公司的透水性混凝土已廣泛應用,其在緩解城市熱島效應、減小地表徑流、補充地下水資源 、截留滲透雨水有效遏制城市內澇等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
城市生態環境建設是城市的重要基礎環節,是城市發展整體戰略中為重要的內容之一。城市道路鋪裝是直接影響城市生態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倍受社會關注程度高,與民生密切相關,是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也是政府的重要職責。改善城市生態環境顯是構建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創建生態園林城市的需要。